1. 怎樣才算發燒?
答: 發燒是身體對於病菌入侵的一種反應。如耳溫高於攝氏37.8度(或華氏100 度),便是發燒。
2. 何時可進行如廁訓練?
答: 當孩子可以站穩,大概十八個月大左右,便可以開始如廁訓練。可嘗試於孩子喝奶或進食後十五到二十分鐘帶寶寶上廁所。
3. 什麼情況需立即見醫生/ 去醫院?
答: 如孩子無原因的發燒、咳嗽或流鼻涕而引起進食困難和睡眠不安靈、嘔吐或肚㵼等,最好看看醫生,找出病的原因。至於是否要在醫院留醫,要待醫生評估過病童才決定。
4. 何時可引進固體食物 (如米糊/ 粥) ?
答: 家長可以在嬰孩六個月左右引進固體食物,如米糊/粥/果泥。當嬰孩可以進食到一小碗如米糊/粥後,便可以減掉一餐奶。到八至九個月,便可以進食兩餐固體食物。
5. 進食固體食物有什麼要注意?
答: 雞蛋黃可以在六個月左右進食,雞蛋白因為比較敏感,最好於一歲左右才開始進食。海鮮類食物,尤其甲殼類(例如蝦、蟹、或鮑貝類) 要在兩歲後才可進食。另外,以往的觀念是孩子較大時才進食花生,現在科學研究發現,六個月後進食固體食物時也可引進花生或其製成品,越早引進花生食物,可以令將來減少過敏反應。蜜糖和雪糕:一歲後才可進食。
6. 食物或藥物敏感有什麼病徵?
答: 常見食物敏感或藥物敏感的病徵包括皮膚出紅疹、皮膚痕癢、嘴唇腫脹、眼皮腫脹、嘔吐或肚瀉、舌頭或喉嚨麻痹、嚴重者甚至呼吸困難。若有此情況,最好盡快看醫生。
7. 何時要做視力跟進評估?
答: 嬰兒的視力跟聽力不一樣,不可以用機器測試視力是否正常。
傳統的視力測試應該在三歲半至四歲左右進行,因為在這個歲數的孩子,可以分辨顏色丶數字及英文字母。這樣可以準確地測試出孩子的視力是否正常。但是如果在這個歲數前孩子有斜視丶沒有正常的視力追蹤或跟他人沒有眼神接觸,家長便要早些帶孩子到診所或醫院檢查。
8. 何時需要做牙齒檢查?
答: 牙齒沒有一個規定的歲數作定期檢查,但是孩子需要注意口腔衛生,例如盡量減少進食糖果、零食等,也要經常刷牙,保持口腔清潔,最好在適當時候戒掉夜奶,這樣可以減少糖份在晚間跟牙齒接觸,減少蛀牙的風險。如要進行洗牙,可能要待孩子四或五歲以上,他們才可合作地躺在牙醫床上作檢查及治療。若孩子覺得有牙痛的症狀,也應及早找牙科醫生檢查。
9. 抽筋應怎樣處理?
答: 如家長遇到孩子第一次抽筋,相信會很驚怕。家長應盡量保持鎮定,把孩子移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讓孩子平躺在地上,保持嘴巴和氣道暢通,把頭轉側,讓嘔吐物流出,千萬不要把硬物放進牙齒間,然後盡快求醫。若果抽筋沒有停止,家長應考慮召喚救傷車把孩子送到就近的醫院診治。
10. 是否一定要在嬰兒滿半歲或一歲時轉用較大的幼兒奶粉?
答: 不一定。2號或3號奶粉在營養上有少許轉變,例如蛋白質成分較1號奶粉略高,但是於孩子六個月以後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已不是主要靠奶粉提供營養,所以進食不同階段的奶粉,在營養價值上其實分別不大。而一直進食1 號奶粉也沒有問題。其實家長可以考慮以奶粉的價格而決定是否要轉奶粉,或考慮於孩子一歲後給予鮮奶慢慢取代奶粉。
11. 出牙會否引致發燒?
答: 出牙本身是不會引致孩子發燒的。孩子最快六個月大開始長出門牙,這個時段孩子體內的抗體也開始慢慢消失,就會容易受病菌入侵,再加上孩子口腔期喜歡把玩具或自己的小手放進嘴巴裏面,這樣便容易把病毒及細菌帶到身體,引致生病,發燒只是其中一個病徵。